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

2015/10/12Koha圖書館管理系統筆記

○、何謂自由軟體?
自由軟體(Free Software),根據自由軟體基金會 (Free Software Foundation, FSF) 的定義:
是一類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使用、複製、研究、修改和分發的,尊重使用者自由的軟體。
這方面的不受限制正是自由軟體最重要的本質,與自由軟體相對的是專有軟體(Proprietary Software)非自由軟體,或被稱為私有軟體、封閉軟體(其定義與是否收取費用無關──自由軟體不一定是免費軟體)。
自由軟體受到選定的「自由軟體授權協議」保護而發布(或是放置在公有領域),其發布以原始碼為主,二進制檔可有可無。
而「自由軟體授權協議」主要的類型有→GPL授權條款和BSD授權條款兩種。

自由軟體基金會(FSF)對自由軟體的定義首次於1989年發表。根據斯托曼(自由軟體基金會的創辦人)和自由軟體基金會(FSF)的定義,自由軟體賦予使用者四種自由:

  • 自由之零:不論目的為何,有使用該軟體的自由。
  • 自由之一:有研究該軟體如何運作的自由,並且得以修改該軟體來符合使用者自身的需求。取得該軟體之源碼為達成此目的之前提。
  • 自由之二:有重新散布該軟體的自由,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藉由散布自由軟體來敦親睦鄰。
  • 自由之三:有改善再利用該軟體的自由,並且可以發表修訂後的版本供公眾使用,如此一來,整個社群都可以受惠。如前項,取得該軟體之源碼為達成此目的之前提。
如果一軟體的使用者具有上述四種權利,則該軟體得以被稱之為「自由軟體」。也就是說,使用者必須能夠自由地、以不收費或是收取合理的散布費用的方式、在任何時間再散布該軟體的原版或是覆寫版,在任何地方給任何人使用。如果使用者不必問任何人或是支付任何的許可費用從事這些行為,就表示她/他擁有自由軟體所賦予的自由權利。

但在此的FREE並非是「免費」的意思,而指的是「自由」,也就是說自由軟體不一定是免費的。



○、將Koha伺服器的IP設為自己電腦的IP(公共IP):

  1. 首先查詢自己電腦的IP。→在終端機打上「ifconfig」可找尋到自己的IP位址。
  2. 編輯Koha檔案的內容,將裏頭原本的IP位址替換成自己電腦的。→
      • 在終端機終須先進行ROOT,也就是要進入超級使用者的權限。→在終端機打上「su」,並輸入使用者密碼。
      • cd /etc/apache2/sites-enabled  (cd→進入指定目錄│/etc/apache2/sites-enabled→欲到達的目錄地)
      • vi koha  (vi→進入編輯器編輯指定的檔案│koha→欲編輯的檔案名稱)
        • 進入編輯畫面,按「i」開始編輯/插入字元。
        • 將其中的原IP:8080與原IP:80處的原IP,替換成自己電腦的IP。
        • 編輯完畢後,「:wq」可儲存離開編輯畫面。
      • /etc/init.d/apache2 restart (到/etc/init.d/的目錄底下,restart重啟apache2這個檔案)



○、將原本浮動的IP設為固定IP:
  • (網路)設定→固定IP→有線網路→編輯加入→將以下四項替換成自己所需的固定IP
    1. 地址
    2. 網路遮罩
    3. 通訊閘
    4. DNS伺服器



○、新增超級館員
→先用自己的學號在自己的Koha系統中設立讀者
→在自己的讀者頁面→更多(設定)→設定權限→點選「supperlibrarian」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